| 会员登录 | 申请入会 |  
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联系我们 |  
 
首页 简介 章程 历史沿革 组织机构 国际往来 海峡两岸 科学普及 学术年会 论文集 通讯 获奖荣誉 年度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38期 > 各分支机构及省市昆虫学会活动情况
中国昆虫学会古昆虫专业委员会2014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01-29 |  

1.科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学者发表的古昆虫学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其中在生物学著名刊物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发表论文1篇、在Systematic Entomology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Palaeontology等专业1区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古昆虫学研究中心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姚云志教授在任东教授和彩万志教授的指导下在吸血异翅目昆虫的早期演化研究工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吸血昆虫通过吸血、刺蛰携带并传播各种病原体,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均具有重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和许多科学家对它们高度关注。然而人类对吸血昆虫的早期演化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吸血食性的判断往往只是依靠稀缺化石材料的形态学特征。姚云志等人发现了来自我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的399块蝽类昆虫化石,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形态、分类、演化、生态、支序系统学的分析研究,综合地球化学中铁元素的差异、比较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和埋藏方式等多个证据,证明喙蝽Torirostratus pilosus是一类吸血昆虫,这类昆虫是目前已知最早吸血蝽类,它们比之前报道的最早吸血异翅目昆虫要早3000万年,结合伴生生物化石以及现代吸血蝽类的取食习性,推测这类吸血蝽的取食对象可能为同时代的鸟类,哺乳类以及温血恐龙。此外,大量的化石标本也说明它们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由生活的吸血昆虫已经开始变的多样化。该成果为利用地球化学元素研究古昆虫食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在早期吸血昆虫的起源演化、辐射分异和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于2014年8月4日发表于《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标题为:Blood-feeding true bug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白垩纪吸血臭蝽)。这也是首都师范大学 “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教育部创新团队”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的第三篇关于吸血昆虫的文章。

2.科学普及社会教育工作

2014年10月25日,在首都师范大学承办“走进高校系列活动”——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报告会其间,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动物最早的声音”的科研成果作为活动参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接待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和北京教育学院、各区县教师研修中心、人大附中、北京四中、首都师大附中、北京市三十五中学、北京市八十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等三十多所高校和中学的师生200余人。
2014年2月,首都师范大学正式出版了科普书籍“恐龙时代的精灵”。

3.组织学术会议

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与昆虫区系分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6月20~22日在湖北黄冈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第12届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区系区系专业委员会年会”,参会人数为218人,大会报告6个,分组报告47个,代表人数和学术报告数量均为历届大会最多的一次。2014年10月22~25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的“中国昆虫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会”其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姚云志教授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异翅目昆虫的自然历史及早期演化。

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与昆虫区系分类学专业委员会又联合举办了“昆虫分类与古昆虫学术研讨会”。参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190余名,做了35个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昆虫起源、演化、分类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等,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2004-2019 中国昆虫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48953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