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俊 柳青 欧晓红* 赵健 张仁忠 伍晓蔷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24)
蚱总科昆虫(Tetrigoidea)与蝗总科(Acridoide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归属直翅目(Orthoptera)的短角蝗类群。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蚱总科昆虫已知8科270属1600余种。蚱类昆虫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物种主要富集于南方各省。蚱类昆虫的研究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五十代之前以物种记述为主,随后进入基于形态分类的系统发生比较研究阶段。近期,则以细胞、分子及生物地理学研究为标志,其中我国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蚱总科昆虫有6科17属30种左右。
蚱类昆虫细胞染色体的研究资料最早见于1908年,记述了一种蚱类昆虫的染色体数目。从此后的文献综合来看,世界范围内已进行细胞染色体研究的蚱总科类群有2科8属24种,主要是描述染色体形态,报道染色体组式、C带核型及B染色体等。我国学者对蚱类昆虫细胞染色体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自20世纪60年代。迄今,研究种类较为局限,仅涉及2科3属3种。
蚱总科昆虫的染色体2n(♂)=13,组式为2L+4M+X,全部是端着丝粒染色体,超数染色体B的出现频率较高。性别决定机制与蝗总科相同,均为XO型。从野外实地调查结果来看,蚱类昆虫一般喜居潮湿环境,栖息地常伴生杂草、地衣、苔藓、菌类、枯枝落叶等,小生境类型丰富多样。蚱类昆虫染色体数目少,而且组式相对稳定。虽其染色体核型极具保守性,但B染色体分化活跃,推测可能与适应选择有关。
关键词:蚱总科,染色体,C带核型